最佳答案黄庭坚的“劝学诗” 黄庭坚(1045年-1105年),字藻度,号太白山人,北宋文学家、书法家,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之一。他的书法风格独具特色,被誉为“大字行书第一人”,其代表...
黄庭坚的“劝学诗”
黄庭坚(1045年-1105年),字藻度,号太白山人,北宋文学家、书法家,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之一。他的书法风格独具特色,被誉为“大字行书第一人”,其代表作品之一便是“劝学诗”。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的这幅代表作品吧。
诗歌背景
“劝学诗”又称《劝学篇》,是黄庭坚在1079年写下的。当时,黄庭坚正在幽州昌黎县(今河北省昌黎县)任县尉,看到当地的孩子们有很多人放弃了学习,不想上学,于是他想写一篇诗歌来鼓励他们勤奋学习。他写下了《劝学篇》这首诗歌,希望能够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热情,从而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。
诗歌特点
黄庭坚的“劝学诗”总共五十一句,每句都是两个字的“对仗体”,其中有几句与“千里之堤毁于蚁穴,九层之台起于垒土”等成语十分相似,十分经典。整首诗歌朴实、简洁、有节奏感,语言生动,意义深远。在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中也常有这种讲究节奏的感觉,书写方面刚劲有力,同时也兼具了一定的灵气。
诗歌意义
《劝学篇》这首诗歌,在早期的时候一直广为流传,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一首经典的劝学名篇。这首诗歌不仅鼓励了学子们努力学习,更展现出了作者“向学无止境”的聪明才智和治学态度。正所谓“渔楫渔舟江渚上,惯看秋月春风,一壶浊酒喜相逢,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”,我们也应该像黄庭坚一样,爱学习,探究发现,才能更好的拓展我们的认知领域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/及图片/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/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3237157959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